陽春三月,春耕備耕關鍵時節,走進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平川鎮的田間地頭,耕地、施肥、保墑、撿拾地膜……處處是農戶忙碌的身影。而在每塊地中央,一堆堆由牛糞、羊糞、秸稈等發酵的農家肥代替了往年堆成“小山”的袋裝化肥。
“綠色”成為農民春耕備耕的“新寵兒”
“以前一開春總要先買上一車化肥往地里使,雖然肥效快,但多年下來發現不光土地容易板結,聽說還污染環境?,F在大家越來越重視健康,我們種地都喜歡用農家肥,雖然肥效慢,但是肥效長、成本低,還能增加產量,最主要是種出的莊稼屬綠色食品,無公害還環保。”正往自家地上施農家肥的平川鎮黃家堡村村民張光海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綠色”“無公害”消費觀念的轉變,加上農業部門對有機肥和農家肥的宣傳,種植戶們“化肥是寶、家肥是草”的傳統觀念也在悄然改變,農家肥、有機肥正逐漸成為廣大臨澤農民春耕備耕的“新寵兒”。
“按照農技人員發放的施肥配方建議卡,使用農家肥種下的糧食和蔬菜,無公害、產量高、色澤鮮,特別受歡迎,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張光海的妻子樂呵呵地說。
春耕備耕期間,該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通過發放宣傳手冊、入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等方法,引導農民科學合理施用農家肥、配方肥,積極倡導農業“低碳”生產,增強土壤肥力,改善土質,推動達到豐產、環保的目標。
“巧用”技術,生態與社會效益實現雙贏
不光田間地頭是熱火朝天的春耕備耕景象,該縣各鎮、村廢舊地膜回收現場也格外“熱鬧”。在該縣新華鎮宣威村十一社社長家中,前來核對數據、兌換新膜的群眾絡繹不絕。
“我剛用家里15畝制種玉米地拾的600斤地膜兌換了4卷新膜,夠我今年鋪4畝地了,能省200多塊錢,不光環保還節約種地成本哩!”正將新換的地膜裝車的新華鎮宣威村九社村民張保金說。
“群眾撿拾廢舊地膜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因廢舊地膜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也得到有效緩解,還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真正實現了生態與社會效益雙贏。”在現場組織地膜回收的新華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薛增杰說。
開展有機質育苗節水增效,實施化肥減量行動保護耕地,通過尾菜和秸稈有機肥還田實現循環利用……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該縣建成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1個、廢舊地膜回收站點71個。
為了更好地開展循環利用工作,該縣農技部門還大力推廣秸稈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肥料化“四化”利用技術,年處理秸稈柴草70萬噸左右,綜合利用率達95.6%。同時,從2017年開始縣財政每年投入600多萬元對廢舊地膜進行“定價回收”或“以舊換新”,“白色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此外,該縣還大力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持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等綠色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春耕主打“生態牌”不是臨澤縣的專利,在廣袤的隴原大地上,一幅綠色生態“春耕圖”正在徐徐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