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人機采收水芹大比拼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展開,三分鐘后,機械收割速度上的優勢就有了直觀的感受,一場比賽下來,機械收割效率是人工的五倍以上。
有著“節節高”“路路通”美好寓意的水芹,成為年夜飯的“吉祥菜”,在江南地區廣受歡迎。目前江蘇水芹種植面積約20萬畝,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產業,近年來水芹畝均產值在3萬元以上,畝均效益在2萬元以上,最高時可達6萬元,江蘇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管永祥介紹。
但由于水芹的生長環境限制,其收獲需要工人在臘月寒冬時節,在齊腰至齊胸水深的環境中進行采收,并且30厘米深的淤泥限制了工人的采收速度,隨著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緊缺與人力成本不斷增加,愿意從事生產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水芹種植面積已經開始萎縮,推進水芹機藝融合,打一場地方特色品種“保衛戰”顯得十分迫切。
馬鞍街道農業科科長劉學良說,“我們街道的水芹因大圣水芹而聞名,已有百年歷史,種植面積超6500畝,用工量大,尤其在收割季,一個男工一天要300元,而且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十年后甚至可能找不到采收的農民,只有靠技術,研制出自動收割水芹的機器,是對我們水芹產業發展最好的幫助。”
針對這一痛點,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在2019年已經開始了水芹收割機的研究,通過技術攻關,經多次下水試驗和四次改進,研制出了一款輕簡式水芹收割機,其中第一代機型已成功申報專利。
這款輕簡式水芹收割機,機體輕、轉場方便、操作簡單、造價便宜等特點,降低了水芹收割的勞動強度,是一款經濟實用的水芹收割機,適合于20至30畝以下的小規?;?,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猷剛介紹。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也加入了水芹機械收割的研究,牽頭研制的水芹智能收割機在岸基遙控終端的控制下實現了對水芹高效、有序地收割,解決了農戶寒冷冬日涉水收割的緊迫問題。“目前仍處在改善階段,希望不斷技術改進,解決收割難題,為水芹產業發展做些貢獻。”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于林惠說。